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研发平台 > 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 > 团队介绍
分类导航
团队介绍

 
       刘德华,男,1962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导,酶法生物柴油研究及产业化全球知名专家,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东莞市特色二类人才,东莞市第三批引进酶法生物柴油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再生资源利用、生物能源工程、发酵工程与技术、生物反应器等。担任《Biofuels》、《生物工程学报》等 6 家期刊的编委,担任加拿大生物燃料网、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机构的委员或专家。在国际科技合作特别是与拉美国家的交流合作方面成效显著,与巴西、古巴、秘鲁、墨西哥等国的十多个伙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刘德华教授指导近70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完成论文工作;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超过200篇,其中SCI收录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获中国授权51项,其中6项核心专利已获得美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授权;主持了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和甘油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等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863计划”等30多项重点项目,科研经费累计到款8000多万元。首创的生物酶法生物柴油联产1,3-丙二醇的新工艺获得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并成功地完成了年产万吨级的工业性试验。
 

 
       杜伟,女,1975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10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 ;2006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能源与生物基化学品,在生化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4.0的论文有7篇),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被引用1424次,其中他引1393次,H因子17.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项,国际专利申请7项,3项国际专利已获得10余个国家授权。

 

 
       陈振,男,1983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8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同时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硕士学位。2008年-2012年在德国汉堡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 2011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博士论文获得德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2013年在汉堡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起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工作。主要从事微生物代谢工程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结构合成生物学的概念,结合蛋白质结构、进化与动力学信息进行酶和代谢途径的设计。在氨基酸及其二元醇工业菌株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功开发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赖氨酸、色氨酸等氨基酸的高产菌种。申请了4项欧洲和国际专利,发表国际高水平SCI论文12篇,国际会议论文10多篇。
 

 
       赵雪冰,男,1981年出生,博士,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副教授。2004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2009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2009-2011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燃料和生物质化学品研究工作。围绕着木质纤维素原料的清洁综合利用,从原料的预处理与分离、纤维素的酶催化水解、木质素的表征与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采用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结合工程应用和基础原理解析,研究木质纤维素清洁转化的技术与工艺。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SCI收录40余篇,总引用1000多次;作为主编之一出版专著一部;申请中国专利14项,PCT专利2项和马来西亚专利1项,其中8项已获中国专利授权。

 

 
       刘剑波,男,1967年出生,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0年7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本科毕业。1990—1992年任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电源部项目经理,主持HW4820系列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模块项目,是国内最早批量应用的高频开关一次电源模块。1992—2001年任珠海金电电源工业公司董事、技术部经理、市场部经理、副总经理等职,并于1995年获珠海市科技进步突出贡献特等奖。2002年创办湖南海纳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主导海纳百川公司从2004年开始与刘德华老师课题组合作进行酶法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小试、中试、工业性实验研究,共同承担国家863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相关成果先后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验收鉴定。
平台简介 团队介绍 研发方向 科技成果